
古人云,“夏至不過不熱” 。熱浪滾滾,伏天已至,此時自然界陽氣鼎盛,人體腠理開泄,正是“冬病夏治”的預備黃金期。
“冬病夏治”是我國中醫(yī)藥治療中的特色療法,來源于《黃帝內經?素問?四氣調神大論》中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,以從其根”的養(yǎng)生理論,即順應自然界的生化特性進行養(yǎng)生,是中醫(yī)學“天人相應”的養(yǎng)生思想與“治未病”的預防醫(yī)學思想的具體運用。
所謂“冬病”,是指好發(fā)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,這類疾病往往具有反復發(fā)作、冬重夏輕的特點;“夏治”是指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旺盛之時,借勢進行溫中散寒或補虛助陽,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預防或減少冬季再次患病。
簡單來說,就是運用中醫(yī)的特色療法,在夏天進行預防性的調理,以緩解一些冬季好發(fā)病的發(fā)作。
風濕類疾病
中醫(yī)上說,“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發(fā)痹”,意思是寒冷、潮濕、季節(jié)氣候變化,都會引起風濕類疾病發(fā)作或加重。夏天陽熱之氣,對風濕類疾病有一定緩解作用。因此,這時冬病夏治,配合辛溫之藥以治療,效果較好。
適合冬病夏治的有: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。
胃腸道疾病
胃病主要有三大類: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、腸胃濕熱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。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治療和日常保養(yǎng)方法。
適合冬病夏治的胃腸道疾病主要有: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消化性潰瘍、慢性結腸炎等。脾胃虛寒類胃病用針灸、穴位敷貼治療,可激發(fā)正氣,緩解疼痛,并減少來年冬季的發(fā)作。
呼吸道疾病
適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:支氣管炎、哮喘、咽炎、扁桃體炎、反復呼吸道感染、肺氣腫、肺結核等。
骨傷類疾病
適合冬病夏治的骨傷類疾病主要有:慢性頸腰痛、肩周炎、頸椎病等。骨傷類的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不一樣,一方面,它表現在身體上的疼痛有具體指向,另外,它又是由身體內的虛寒引起的。
婦科疾病
適宜冬病夏治的婦科病:子宮內膜異位癥、痛經、不孕等。冬病夏治,易祛除體內陰寒,舒經通絡,溫化寒濕,活血祛瘀,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環(huán)。
亞健康
亞健康狀態(tài)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間,冬病夏治能針對亞健康的癥狀各個擊破。治療從這些主要癥狀入手:
人容易疲勞:用藥膏貼敷滋補人體的強壯穴位,如足三里、關元和氣海等;
腰酸背痛還怕冷:說明人體里面寒氣太重,腎虛,要用溫陽藥膏放在大椎、命門和腎腧穴;
睡得不好:用寧心安神的藥,在心腧、膈腧、內關上用藥;胃口不好,說明脾胃功能差,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藥。
“三伏貼”選穴取定喘、肺俞、膈俞、脾俞、腎俞、膻中、天突等穴位,辨證選穴后,艾灸所選穴位后進行中藥穴位貼敷,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,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。對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肺心病、氣虛反復感冒、長期慢性咳嗽、支氣管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慢性咽喉炎、免疫力低下等病癥療效顯著。
“三伏灸”應用具有溫經散寒、補虛助陽的艾灸,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,通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,通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處,標本兼治。對治療痛經、月經不調、婦科炎癥、肩周炎、頸椎病、骨質增生、胃痛、胃炎、咽炎、氣管炎、哮喘等病癥具有顯著療效。
三伏針簡稱“伏針”,是中醫(yī)應時針刺的療法。針刺穴位本就有通經活絡、調理氣血陰陽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三伏天腠理開泄,陽氣旺盛,在此時針刺,祛除體內寒邪沉病效果往往更好。三伏針多用于治療久病陰證里證,應該深刺久留針,才能引伏留筋骨之邪外泄。
穴位埋線將可吸收線埋置入穴位,對穴位產生持續(xù)、柔和的刺激,從而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。尤其適用于陽虛體質、痰濕體質的肥胖人群,以及寒凝血瘀的痛經患者。在夏季進行穴位埋線治療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推拿是中醫(yī)的一種傳統(tǒng)療法,它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,以調整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(tài)。其中,小兒推拿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發(fā)燒、腹瀉、遺尿、咳嗽、便秘等疾病。
臍灸通過在臍部施以灸法,以達到平衡氣血陰陽,祛除病邪的目的。其所選穴位為神闕穴。神闕位于肚臍中央,為任脈要穴,具有通百脈、調氣血之功效。對婦科盆腔炎性疾病、痛經、術后嘔吐、卵巢早衰、更年期綜合癥、多囊卵巢等疾病治療療效顯著。
拔火罐具有通其經脈、營其逆順、調其氣血、祛病健身的作用。適合平時容易感冒或者冬季反復感冒,但又對藥物易過敏不適合三伏貼的人,可治療的常見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、反復感冒等。
夏季人體極易耗傷陰液,體內濕熱加重,從而出現心煩、口舌生瘡、頭暈腦脹等癥狀,同時夏又主“心”,心火旺容易造成“肺虛腎虧”。此時進補應以清補為主,以補而不膩之品,先清體內毒素,疏通經絡,修復臟腑,然后再扶正固本、滋陰補氣、養(yǎng)胃生津,使人體陰陽得以平衡,達到健康的狀態(tài)。與冬令膏方相比,夏令膏方更適宜亞健康人群和氣管炎、哮喘、關節(jié)炎等慢性病患者。這些患者絕大多數屬于脾腎虧虛、氣血不足,故在夏令膏方調補中采用益氣補腎、健脾化濕、理氣活血、調和陰陽之法,往往能夠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。
食療妙方
陽虛嚴重的人群夏天可以吃些人參、肉桂。不過,要根據體虛的程度調整飲食頻率。在補陽的同時滋陰,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另外,也可以吃一些補氣補血的食材,例如枸杞、大棗等,效果更佳。怕熱、脾氣暴躁的人群,要注意疏肝、養(yǎng)陰、瀉火,可用玫瑰花泡水,用淡竹葉、石斛、蓮子心泡茶,適當飲用,也可將百合、山藥、馬蹄熬粥食用。
天時養(yǎng)生
中醫(yī)講究天人相應,曬太陽是疏通氣血、令陰陽相和的良方,具有調動人體抗病能力、改善人體代謝等多重功效。夏季天氣炎熱,適度曬太陽對人體有益,切忌暴曬。
另外,中醫(yī)認為“動則生陽”,合適的運動能夠增強人體陽氣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、爬山以及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運動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不過,夏天運動要避免暴曬,早晨或傍晚進行更好,運動后要及時補充水分。
圖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:963558